張璧坤/1924.9.5.-1955.9.26.
張璧坤,同學稱其綽號為甘地,逃亡時化名呂水清,台南州東石郡朴子街(今嘉義縣朴子市)人,1924年9月5日生,自幼體格高大,每逢台灣學生受日本學生欺侮,每挺身而出,日漸萌生民族意識。朴子男子公學校、台南州立第二中學校畢,任職於東石郡役所,並受徵召入日本陸軍。1945年8月,日本投降,太平洋戰爭結束,歸建東石郡役所,奉派至日本軍隊點收物品,並響應組織三民主義青年團支部。1946年考取國立台灣大學,8月再考取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教育處考選升學內地專科以上學校公費生法政科,乃選擇就讀於上海國立暨南大學經濟學系。10月25日,於台北市中山堂與民眾共同歡迎國民政府主席蔣中正來台視察。經三個月於升學內地大學公費生班受訓,於11月至暨大報到。
在暨大就學期間,思想左傾,常與暨大十四名台灣公費生至台灣旅滬同鄉會會長李偉光主持之偉光醫院處集會。1947年1月1日,上海大中學生舉行抗議美國強暴北京大學女學生沈崇暴行之遊行活動,由台灣學生擔任糾察隊作為隊伍前導。2月,台灣爆發二二八事變,暨大台灣公費生集會座談並出版壁報、演講聲討政府暴行。而由於國共內戰日益激烈,影響學生公費預算,乃有搶救教育危機之學生運動爆發。1947年5月17日,上海國立大專院校在上海醫學院召開學生代表聯席會議,成立上海市國立學校學生聯合會,並由各校推選代表组成滬杭區國立院校搶救教育危機晉京請願聯合代表團到南京請願。暨大、復旦、同濟、交通等校相繼罷課,18日政府頒布〈維持社會秩序臨時辦法〉,禁止10人以上請願、一切罷工、罷課與遊行示威,但當日上午,上海各校學生仍雲集暨大歡送晉京請願代表團並舉行「反内戰、反飢餓」大遊行。國民政府軍警布設五、六道防線,企圖阻止學生遊行。暨大學生排在最前列,交大殿後,當遊行隊伍到達蘇州河邊河南路天后宮橋,為軍警馬隊攔住去路,張璧坤與台灣籍暨大學生羅美行、杜長庚等一躍而上,抓住韁繩,扭轉馬頭。馬隊陣腳大亂,學生們乘機衝過防線。最後勝利到達公園。赴南京請願學生代表團,於20日於南京珠江路為軍警鎮壓,是為五二○血案,上海學生乃於21日下午成立南京慘案後援會,向政府提出抗議,有中上學校七十餘所參與23日、24日總罷課。由於暨大在學運中的活躍表現,乃贏得東南民主堡壘的美譽。28日,軍警持槍進入暨大逮捕學生六十餘人,其他各校亦有學生被捕。30日,上海市學生聯合會成立,暨大當選為主席團成員。暨大、交大、復旦等校教授抗議政府逮捕學生,宣布罷教,6月3日成立營救被捕同學家屬聯合會。政府不得不於8日前陸續釋放被捕學生。10日,全上海市學生舉行控訴總罷課,紅五月學生運動始落幕,事後暨大有一百多位學生遭停止公費或退學處分。
1947年暑假,張璧坤返鄉與蔡德本、鄭文峰等組織朴子學生聯誼會,任副會長,並參與台語改編之曹禺《天未亮》(《日出》)、田漢《南歸》與亨利.貝拉曼(Henry Bellamann)原著、薩姆.伍德(Sam Wood)導演之電影《金石盟》(King’s Row)改編之《愛流》等戲劇於台北、嘉義、朴子各地之演出。9月,暨大左翼社團雷社創社,張璧坤參與其間,12月,暨大史地學系台灣公費學生徐萌山出任雷社社長。雷社主要活動為印發書刊《黎明》,組織山海工學團、讀書會、報告會,開展系科班级工作與社團活動,著名活動有號召同學到上海棚戶訪問、辦理滬西區工人夜校、到蘇南太湖、宜興從事社會調查與農民運動、發動抗議政府於1947年10月29日於獄中殺害國立浙江大學學生自治會主席于子三,及發動救濟失業工人和貧民的救飢救寒運動。1948年4月,張璧坤參與徐萌山領導雷社串聯暨大學生參與上海學生旅杭團,至杭州春遊並於浙江大學于子三廣場公祭于子三與舉行控訴會和團結晚會等系列活動,8日,參與暨大四八反迫害鬥爭,與中國國民黨籍職業學生衝突,遭到打傷,為徐萌山掩護送偉光醫院救治而免遭逮捕。下半年,台灣省政府停發公費生生活費,8月26日,上海特別刑事法庭對具有共黨間諜嫌疑之上海各大學學生展開大逮捕,張璧坤、徐萌山及白明三名台灣學生列名其中,張璧坤乃經地下黨安排逃離上海,於9月返回台灣並進入台大經濟系就讀。
張璧坤返台後,即應台大同班同學鄭文峰邀請,於9月參與中國共產黨台灣省工作委員會學生工作委員會台大法學院支部,接受鄭文峰與葉城松領導,並協助擔任台大法學院學生自治會常務理事之葉城松辦理會務。台大訓導長鄭通和於1948年10月命令學生社團於12月辦理重新登記,張璧坤則協助葉城松陸續成立台灣歌謠研究會、合唱團、時事研究會、台大壁報會以及流動圖書館,並參與推動1948年10月反續招生運動、1949年2月自費生與半自費生請求補貼米貸運動、3月29日青年節營火聯歡晚會,和支援四六事件救援行動等活動,同時將中共地下黨黨報《光明報》按學生名冊分別郵寄,並在公共場所書寫標語。
1949年8月,台大法學院商業專修科畢業生王明德等多人被捕,《光明報》組織系統曝光,葉城松於10月逃亡,張璧坤乃繼葉城松,接受學工委徐懋德領導,出任台大法學院支部書記。1950年2月徐逃亡,於3月偷渡大陸,張璧坤改由學委會書記開南商工職業學校教師李水井領導。先後吸收省立師範學院學生自治會主席周慎源及黃嘉烈、李炎輝、張英杰、歐振隆、洪金盛、吳崇慈等人加入地下黨。同年5月李水井被捕,張璧坤逃亡,在朴子家中二樓以繩索縋至鄰家屋頂逃出軍警包圍,匿居於楫子寮,1951年行藏暴露,於員警包圍楫子寮住處之前一日脫逃至嘉義山區。1954年2月8日,張璧坤喬裝農夫化名呂水清下山,嘉義縣警察局依線民張敏子情報,於嘉義市東市場逮捕正在吃麵的張璧坤,押解途中,張璧坤試圖跳車未果。循供再逮捕葉城松、胡滄霖等人。1955年4月25日台灣省保安司令部軍法處以台灣省工委會台大法學院支部葉城松等叛亂案被告,判決葉城松、張璧坤死刑,張璧坤之父張其德,以藏匿罪名判刑十年。同年9月26日,張璧坤與葉城松、胡滄霖、賴正亮、吳玉成等五人在馬場町遭到槍決,押送刑場前,行經張其德牢房喊「爸爸」辭行。
參考文獻:
沈懷玉訪問,〈張白鶴、張緞姐妹訪問紀錄〉,林正修總編輯,《戒嚴時期台北地區政治案件相關人士口述歷史──白色恐怖事件查訪》,上,台北:台北市文獻委員會,民國88年9月,頁314-322。
李玲虹,〈憶父親李偉光在解放戰爭時期〉,中華全國台灣同胞聯誼會編,《台灣人與新中國──為新中國誕生而奮鬥的台灣同胞》,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2005年2月,頁176-185。
徐萌山,〈為新中國的建立而奮鬥〉,同上,頁256-264。
國家安全局,〈台灣省工委會台大法學院支部葉城松等人案〉,李宣鋒、王加俊、鄧小蘭、許秀錢、王韻
雯主編,《台灣地區戒嚴時期五○年代政治案件史料彙編〔四〕──個案資料》,南投:台灣省文獻委
員會,民國87年6月,頁345-348。
暨大宣傳部,〈暨大學生的“反飢餓”、“反內戰”、“反迫害”運動〉,
http://school.gd.sina.com.cn/news/2006-10-27/2916458.html,2006年10月27日。
曾建元、曾薰慧,〈青春戰鬥曲──戰後國立臺灣大學政治事件之研究(1945-1955)〉,《當代》,第230-231
期,臺北,2006年10月1日至11月1日,頁82-109, 114-137。
蔡德本,《蕃薯仔哀歌》,台北:遠景出版事業公司,1995年11月。
二零零八年十二月十九日
(《自由圣火》首发 转载请注明出处并保持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