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背景
科举制度作为官僚选拔的一种制度,它具有非同寻常的历史背景。一方面,中国人发明了这个制度,而且,在官僚体系运行中实施了近1300多年,于1905年被废除。另一方面,英国在十九世纪中叶依据“科举制度的原理”在印度试行了公开和系统性的竞争考试(Wu, 1982, P.417),之后英国和法国等西方国家陆续出现了“考试选拔文官和公务员制度”,由此可见一斑“科举制度”对西方建立“考试选拔文官或公务员制度”所产生的强大影响。
那么,为什么中国人认为过时和陈旧的制度设计又西方人拿去后反而能够推陈出新呢?这又要从两种截然相反的思维模式和“科举制度”中隐含的社会调解功能等有关系。
中国废除“科举制度”背后的考量
从历史上看,从十九世纪中叶至今,中国处于“农耕文化思想”转型到“工商业文化思想”期,大家知道“农耕文化”讲的是“集体主义”,这个现象又在“王权至上”的社会思想下延续,却“工商业文化”讲的是“个人主义”(对等),这种现象在于“王在法下”的制度设计中运行,因此,中国人不得不考虑舍弃传统文化衔接西方文化,但是,带有强大的功利目的而学习了使用部分(科学技术)又没有触及虚学(哲科思维),所以,这个文化转型期至今仍在艰难地延续,碰撞,谁也说不清还要走多远?
无论如何,中国人彻底抛弃了传统文化,特别是新文化运动以来如此。这是一种思维模式,即“破旧立新思维”,但是,具有讽刺意义的是“科举制度原理”现今以西方先进的“公务员制度”面目再次踏进了中国社会舞台上。这又是为什么呢?
西方对“科举制度”的推陈出新
大家知道,“文艺复兴”实际上是一场轰轰烈烈的“文化复古运动”,即复兴古希腊文化。在此背景下,西方人学会了文化取舍之道,也就是取其精华,舍弃糟粕的方式方法,因此,西方与东方的接触中发现了“科举制度原理”对择优录用文职人员的决定性作用,又制度架构中剔除了中国式的选拔主官,又考试的内容加以区分,更设计不同的制度属性,比如,科举制度选拔文官,也选拔武官,其显示出仅仅是一种人才选拔,或培养政客的一种渠道,但是,文官制度是一种人事制度,除了选拔,还包括考核,奖惩等内容。日常行政运作独立于政客,所以,杜绝了事务官(“幕僚”)和政客利益捆绑的途径。
“科举制度”中隐含的社会调解计谋
据说 “唐代中期的《通典》,则详细记载了关于科举考试的一些情况,如科考科目及考试原则及程序(曾华,2008,P. 36)。”这个有力地说明了科举制度全面成型和开始笔试的历史进程,那么,唐朝为何对选拔人才有如此大的兴趣呢?
其实,唐朝王室的血统中至少有鲜卑族的四分之三(傅华轩,2019),因此,从李世民自称“老子的后裔”,但是,隋朝以来的贵族集团明或暗中持“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态度,因此,科举制度实施既能笼络人心,又能逐步催坏贵族阶层的特权,如此对王权构成的抗衡局面消失,惟命是从的官僚体系形成,所以,唯有中国近代没有贵族,只有利益集团或官僚集团。这也是中国至今无法制度转型的深层原因之一 ,即千年逐步形成的“恋主意识”,一时半在内很难丢弃。
参考文献
- Wu, K. C. (1982). The Chinese Heritage. New York: Crown Publishers. P. 417. ISBN 0-517-54475X.
- 曾华.(2008). 科举制度与西方公务员制度的比较研究. 厦门大学 教育研究院 ,福建 厦门 361005. P. 36. 摘自https://core.ac.uk/download/pdf/41350817.pdf
- 傅华轩。(2019)。李世民从身世来看,他不是汉族人,是一个鲜卑族人。大唐王朝是有鲜卑人建立的王朝。摘自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f8cf1540102yhzx.html
(《自由圣火》首发 转载请注明出处并保持完整)